\

  舞台式爵士舞的特點是什麼?高帽和手杖是從前舞台式爵士舞常用的道具,但舞台式爵士舞也不只侷限於這樣。舞台式爵士舞有一種炫耀的風格,隨著切 分的爵士音樂伴奏顯出搖擺的特質。舞台式爵士舞緊隨百老匯的歌舞劇之演變。它們從二十年代的燦耀目的輕鬆娛樂發展至四、五十年代小心經營和結構緊密的歌舞 話劇。在二、三十年代時,爵士舞和踢跶舞往往只是歌劇劇情以外的一些小插曲。

  舞台式爵士舞的歷史淵源

  二十年代的「舞蹈總監」(「dance directors」)很多對舞蹈一竅不通,他們只懂挑選面孔甜美的女子做表演者;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,「編舞者」 (「choreographers」)開始取締這些「舞蹈總監」。佐治白蘭治(George Balanchine)是首位在百老匯用「編舞者」這名稱的人;他也是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創辦人和編舞者。芭蕾舞是首種對百老匯有重要影響的藝術舞種,它 的成功鼓勵了後期認真地利用爵士舞元素來作舞蹈編排的嘗試。白蘭治的經典作包括1936年,與踢跶舞舞者香比夏巴(Herbie Harper)編成的「第十街的屠殺」(「Slaughter on Tenth Avenue」)。

  自三十年代中,百老匯已不再是隨便湊成的爵士舞、踢跶舞和女子歌舞團(chorus line)的歡娛節目那麼簡單,而是要求用正式受過舞蹈技巧訓練的舞者。這種新的舞台式爵士舞之興盛,可歸功於三位傑出的編舞者:嘉芙蓮端咸 (Katherine Dunham)、謝龍羅奔馳(Jerome Robbins)和積高爾(Jack Cole,他被譽為「美國爵士舞之父」)。

  嘉芙蓮端咸在大學時主修人類學,又獲獎學金去鑽研西印第安及非洲的民族舞蹈。她善於用特出的服裝、燈光及編舞架構去把原始部落的舞蹈色綵帶給觀 眾。她的舞蹈課,常夾雜原始舞蹈的動作於典型舞蹈基訓鍛鍊中。端咸更曾與佐治白蘭治攜手為歌舞劇「Cabin in the Sky」編舞。積高爾是舞台式爵士舞發展的重要人物;他在1942年把混合了東印第安舞蹈及美國哈林社交舞的動作,以爵士樂的搖擺節奏首次顯現於觀眾目 前。積高爾於百老匯和電影的編舞作品多不勝數,例如:「Magdalena,」 「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,」 「Cover Girl,」 「The Merry Widow,」 「Gentlemen Prefer Blondes,」 「There'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,」 「Les Girls」 等。高爾更培育了好幾位舞蹈影星,如米芝姬羅(Mitzi Gaynor)、妮妲希華斯(Rita Hayworth)、雲慧頓(Gwen Verdon)等;並為女星瑪麗蓮夢露(Marilyn Monroe)及珍羅素(Jane Russell)等設計舞步。就連舞蹈界名人佔基利(Gene Kelly)和麥馬圖(Matt Mattox)也跳過高爾的作品。

  米高班尼(Michael Bennett)於1975年的「A Chorus Line」十分受歡迎,贏取了Pulitzer Prize,更是百老匯持續長久的音樂劇之一。「A Chorus Line」褒揚另類的百老匯舞者和舞蹈風格 – 強悍的爵士舞、踢跶舞、炫目花巧的芭蕾舞和表演的技巧和功架。其他的百老匯歌舞劇如寶科司(Bob Fosse)1972年的「舞廳」(Cabaret)、1975年的「芝加哥」(「Chicago」)和1978年的「舞蹈」(「Dancin'」)也助 長爵士舞的流行程度。八十年代出色的歌舞劇如「貓」(「Cats」)、「西貢小姐」(「Miss Saigon」)和「歌與舞」(「Song and Dance」)等也給百老匯爵士舞一些表現的機會,但由於這些劇目都以歌曲為主元素,舞台式爵士舞自那時至今也未見有何顯著突破。

 

 


(文章來自網路—舞蹈魂)

原文出處:http://www.danceoh.com/html/2013/jsw_1206/1442.html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舞台式爵士舞
    全站熱搜

    舞不所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